阿米巴,霉素,痢疾,粉末,不良
提問: 阿爾巴疾治療方案.
●患者性別:女●患者年齡:32●詳細病情及咨詢目的:拉稀便一個星期多,經到醫院診治服藥沒見效,后做檢驗說是阿爾巴疾,請專家重新提供用藥方案.●目前一般情況:其余一般情況良好,●病史:無既往史
医师解答: 治療阿米巴痢疾的抗生素有四環素類、巴龍霉素以及紅霉素。   由于阿米巴原蟲以吞噬腸內細菌及大腸菌群叢的代謝產物為營養,故可用廣譜抗生素抑制腸內細菌,從而間接發揮抗阿米巴作用。適用于阿米巴痢疾的普通型與暴發型,尤其是合并細菌感染時。本類藥物對腸外阿米巴病無效,其中巴龍霉素兼有直接殺滅腸道內阿米巴滋養體作用。   四環素類藥物:常用鹽酸四環素和土霉素。   鹽酸四環素為黃色結晶性粉末,有引濕性,在潮濕空氣中遇光則顏色轉深,在水中溶解,在堿性溶液中易被破壞,在酸性溶液中較穩定,但在pH值2以下時,效價也降低。口服劑量為每日2g,分服4次,連續10天為1療程。   本藥的副作用有:①常見胃腸道反應,如厭食、惡心、嘔吐、上腹不適及腹瀉。② 5歲以下小兒反復服用后,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全、牙齒發黃、形成齲齒及骨生長緩慢等。 ③光敏反應:日曬后可能出現一般日曬性紅斑。偶有皮疹、藥物熱。④久用可引起二重感染、肝臟損害及血栓性靜脈炎。   土霉素又名地霉素、氧四環素,為黃色結晶性粉末,水中難溶,如調整pH值至8以上或2以下時即成為鈉鹽或鹽酸鹽,其溶解度加大。服藥方法同四環素。本藥不良反應較少,一般為胃腸道反應,如惡心、嘔吐及腹瀉等。   巴龍霉素:又稱巴母霉素,為黃色或微黃色的粉末,無臭,吸濕性極強,遇光和熱易變色。易溶于水,水溶液呈堿性,不溶于乙醇。劑量為成人每日1.5~2.5g,分4次口服,5~10天為1療程。本藥口服后幾乎不吸收,所以不良反應少,僅見食欲減退、惡心、嘔吐、腹部不適及輕度腹瀉和頭暈。治療后第2~3天,大便次數可增加,一般不影響治療,停藥后即可恢復正常,偶可引起吸收不良綜合征。長期口服后,也有可能引起腎臟損傷及聽力損害,故腎功能不良者禁用。   紅霉素: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,呈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,無臭,味苦,在空氣中有吸濕性,難溶于水,易溶于乙醇,在干燥狀態時較穩定,在水溶液中則易失效。本品遇酸不穩定,在pH 值4以下其藥效明顯下降,在微堿時則較穩定。本藥口服劑量為成人每日1~2g,兒童每日30~50mg/kg ,分3~4次服。其不良反應有:①胃腸道反應,如惡心、嘔吐、腹痛及腹瀉,發生率約2%,且與劑量大小有關。如成人6小時內劑量超過0.5g,則易出現胃腸道反應。② 過敏反應,可有蕁麻疹及藥物熱,發生率約0.5%。③可引起肝臟損害,如血清轉氨酶升高、出現黃疸等,常于服藥10~14天后發生。 請在醫生指導下治療。阿米巴痢疾可出現腸道并發癥與腸外并發癥。   腸道并發癥   ①腸出血:腸壁潰瘍累及血管,可造成腸出血。出血量多少不等,大出血時患者往往出現面色蒼白、脈搏細數及血壓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現。   ②腸穿孔:多見于暴發型。穿孔部位以盲腸、闌尾及升結腸為多見。急性穿孔可引起彌漫性腹膜炎,病情嚴重。慢性穿孔造成周圍組織粘連,形成局部膿腫。   ③闌尾炎:阿米巴闌尾炎癥狀與普通闌尾炎相似,易形成膿腫,若有慢性腹瀉或阿米巴痢疾病史,糞便中找到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,則有助于二者的鑒別診斷。   ④非痢疾性結腸病變:系由增生性病變所引起,包括阿米巴瘤、腸道阿米巴性肉芽腫及纖維性狹窄。阿米巴瘤為大腸壁的炎性假瘤,以腹痛和大便習慣改變最多,部分伴間歇性痢疾,可誘發腸套疊和腸梗阻,主要體征為:右髂捫及可移動的、光滑的鵝卵形或腸曲樣塊物,X線上見占位性病變,對抗阿米巴治療有良好效果。   腸外并發癥:阿米巴滋養體可自腸道經血液淋巴蔓延至遠處器官而引起各種腸外并發癥,如肝、肺、胸膜、心包、腦、腹膜及泌尿生殖道等,形成膿腫或潰瘍,其中以肝膿腫最為常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xqd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